川渝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巫山人遗址
发现情况
巫山人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1985年在这里发现了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1986年又发现了一枚上门齿化石。这些化石被鉴定为直立人化石,其年代经测定距今约200万年。
意义
巫山人的发现将我国人类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很多,动摇了“亚洲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传统观点,为研究人类在东亚地区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极为关键的实物证据。
资阳人遗址
发现情况
资阳人遗址在四川资阳黄鳝溪。1951年发现了人类头骨化石,该头骨化石为一女性头骨,其基本特征与现代人相似但也保留了一些原始性状,经测定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年。
意义
资阳人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典型代表,它对于了解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四川盆地的活动、体质特征的演化以及当时的古环境等都有着重要价值。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宝墩文化遗址
发现情况
宝墩文化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发现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等一系列古城遗址。这些古城面积较大,例如宝墩古城遗址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城墙采用斜坡堆筑的方式建造。
意义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它见证了成都平原早期的城市文明起源。这些古城的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已经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为研究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溪文化遗址
发现情况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镇。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墓葬、房屋遗址和陶器、石器等遗物。墓葬形式多样,有直肢葬、屈肢葬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常见的器形有釜、罐、瓶等。
意义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在川渝地区的发现反映了当时长江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大溪文化独特的墓葬习俗、制陶工艺等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考古发现
三星堆遗址
发现情况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1929年首次发现玉石器坑,1986年发现两个大型祭祀坑,出土了大量令人惊叹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青铜器造型奇特,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
意义
三星堆遗址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其独特的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它展现了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宗教信仰体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证明了在殷商时期,古蜀地区已经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例证。
金沙遗址
发现情况
金沙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2001年被发现,这里出土了金器、玉器、青铜器等众多文物。其中金器的制作精美,如太阳神鸟金箔,它采用镂空工艺,造型生动。
意义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文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它的存在表明古蜀文明在三星堆之后继续发展,而且在文化内涵上有一定的传承性。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了对古蜀文明宗教、艺术、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彰显了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秦汉及以后考古发现
老官山汉墓
发现情况
老官山汉墓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2012年发掘,共发现4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医简、织机模型等珍贵文物。医简内容丰富,涉及中医理论、针灸、药方等多方面知识。
意义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西汉时期医简,为研究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织机模型则反映了当时成都地区发达的纺织业水平,对于了解汉代纺织技术和手工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忠县汉阙
发现情况
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汉代石阙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乌杨阙、丁房阙等汉阙保存相对较好。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通常成对出现,阙身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如人物、动物、几何纹饰等。
意义
忠县汉阙是汉代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实物见证。它反映了汉代的建筑风格、社会礼仪以及审美观念。通过对汉阙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是研究汉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