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转运过程中,“救护车”作为核心转运工具,其高效、安全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转运质量。以下从转运前准备、转运中操作、转运后处理三个维度,详细说明如何用好救护车: 一、转运前:精准评估与充分准备1. 明确转运需求,选择适配救护车 - 救护车按功能分为普通转运型(适用于病情稳定、无紧急救治需求的患者,如出院、转院复查)、急救监护型(配备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适用于危重症患者,如心梗、脑卒中等)、负压型(用于传染病患者,如新冠、肺结核等,防止病原体扩散)。 - 需根据患者病情(如是否需要持续吸氧、生命体征是否稳定)、转运距离(短途/长途)、特殊需求(如儿童、孕产妇需专用设备)选择合适车型,避免资源浪费或设备不足。2. 全面评估患者状态,制定转运方案 - 医护人员需提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等)、意识状态、潜在风险(如是否有呕吐窒息风险、骨折是否固定稳妥),并记录在案。 - 制定应急预案:预判转运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心跳骤停、呼吸困难),准备对应急救药品(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和设备(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工具),并明确随车医护人员的分工(如一人负责监护,一人负责操作设备)。3. 检查救护车设备与物资,确保功能完好 - 基础设备:确认担架(手动/电动)、固定带是否稳固;氧气钢瓶压力是否充足,流量表正常;照明、通讯设备(对讲机、GPS)是否可用。 - 急救设备:除颤仪电量充足、电极片未过期;监护仪各参数监测正常;呼吸机模式设置与患者匹配(如无创/有创通气)。 - 耗材与药品:补充一次性耗材(输液管、注射器、纱布等),核对药品有效期,确保数量充足(如长途转运需备足多天用药)。4. 规划转运路线,协调对接环节 - 优先选择路况好、红绿灯少的路线,避开拥堵路段;通过导航实时关注交通状况,预留应急备选路线。 - 提前与接收医院沟通,告知患者病情、预计到达时间,让对方做好接收准备(如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预留);若为院内转运(如病房到CT室),需通知电梯、科室门口提前清场,减少等待时间。 二、转运中:规范操作与动态监护1. 安全转移患者,正确固定体位 - 搬运患者时,遵循“三人平抬法”(避免脊柱损伤),将患者平稳移至担架,根据病情调整体位: - 昏迷或呕吐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 心衰或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卧位,减轻心脏负担。 - 脊柱损伤患者:保持躯体轴线位,使用脊柱板固定,避免扭曲。 - 用安全带固定患者身体及四肢,防止车辆颠簸导致坠床或二次损伤;同时固定担架,防止滑动。2. 持续监护与及时干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 转运中,医护人员需全程守护患者,每5-1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意识、面色、呼吸等变化。 - 若出现突发情况,立即停车处理:如心跳骤停,立即启动心肺复苏,使用除颤仪;血氧下降,加大氧流量或切换至呼吸机辅助通气;血压骤降,快速补液并使用升压药。 - 保持患者舒适:调节车内温度(避免过冷/过热),减少噪音干扰;对清醒患者做好心理安抚,缓解紧张情绪。3. 保障行车安全,减少颠簸影响 - 司机需平稳驾驶,避免急加速、急刹车、急转弯;通过减速带或颠簸路段时,提前减速,告知随车人员做好准备。 - 车内人员需系好安全带,严禁在行车中站立或随意走动;若需操作设备(如调整输液速度),需在车辆平稳时进行,或让司机短暂停车。 三、转运后:交接与设备复位1. 规范交接患者,完整传递信息 - 到达目的地后,与接收方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信息(姓名、病历号),详细交接病情(转运前状态、途中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情况、处理措施),并签署转运交接单,确保责任清晰。 - 协助将患者安全转移至接收床位或抢救台,说明患者体位、管路情况(如输液管、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2. 清理与消毒救护车,恢复设备状态 - 按流程处理医疗废物:将污染的敷料、针头等放入专用锐器盒和黄色垃圾袋,交由医院或专业机构处理。 - 彻底消毒:普通患者转运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担架、扶手、设备表面;传染病患者转运后,关闭负压系统30分钟以上,再进行终末消毒(如紫外线照射、雾化消毒);负压救护车需检查过滤器是否需要更换。 - 复位设备与物资:补充消耗的药品和耗材,将设备充电(如除颤仪、监护仪),氧气钢瓶重新充气,确保救护车随时处于“待命状态”。3. 总结转运过程,优化流程 - 医护人员记录转运日志,总结成功经验和问题(如设备故障、路线选择失误),反馈给科室或医院管理部门,用于优化救护车调度、设备维护等流程,提升后续转运效率。 总结用好救护车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精准评估、设备适配、规范操作、全程监护,将转运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需加强随车人员(医护、司机)的协同配合,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最终实现“安全、快速、有效地将患者送达目的地”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