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浪潮下,PCB(印制电路板)与覆铜板业务展现出显著的增长潜力,其核心驱动力源于AI硬件升级带来的结构性需求扩张、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加速。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AI算力需求驱动高端PCB市场爆发1. 服务器需求激增 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直接推动服务器PCB市场扩张。根据Prismark数据,2024年全球服务器/数据存储领域PCB市场规模达109.16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远超其他应用领域增速;预计到2029年将以11.6%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领跑。单台AI服务器的PCB价值量是传统服务器的5-7倍,层数从14-24层提升至20-30层,且需采用高频高速材料以满足信号传输需求。例如,英伟达GB200架构NVL288机架的PCB需支持224G PAM4信号传输,对介电损耗(Df)和热稳定性要求极高。2. ASIC与GPU双轮驱动 谷歌TPU、Meta MTIA、亚马逊Trainium等ASIC芯片的快速放量,进一步拉动高端PCB需求。Meta计划在2025-2027年部署100万-150万颗ASIC芯片,其服务器PCB层数达36-40层,采用M8混合覆铜板材料。同时,英伟达Blackwell GPU的量产(如GB300)推动PCB向更高阶材料(如M9)升级,单机架PCB价值量有望再创新高。 二、覆铜板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加速1. 高频高速材料需求爆发 AI服务器和800G/1.6T光模块对覆铜板的介电性能提出严苛要求。以M8材料为例,其采用苊烯(EX)树脂,在15GHz下介电损耗(Df)仅为0.0008,介电常数(Dk)为2.9,显著优于传统环氧树脂。生益科技、台光电子等厂商已实现M8材料量产,且国内企业在高频高速覆铜板领域的市占率快速提升至30%以上。2. 材料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 新一代M9材料(如PTFE复合材料)的研发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前后量产,其Df值可进一步降至0.0005以下。国产材料(如世名科技的碳氢树脂)成本较进口产品低30%-40%,且已通过日本M8客户认证,逐步替代日企(如松下)份额。3. 产能扩张与供需缺口 海外覆铜板厂商扩产缓慢,而大陆厂商积极布局。台光电子计划到2026年AI覆铜板产能较2024年翻倍,生益科技在全球刚性覆铜板市场占有率已达14%,位居第二。机构预计,2026年全球AI PCB供需缺口将达17%,高端覆铜板的供应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 三、产业链协同与政策红利1. 头部厂商深度绑定AI巨头 胜宏科技、沪电股份等PCB厂商成为英伟达、Meta的核心供应商。例如,胜宏科技量产70层高精密线路板,供货英伟达GB200服务器;沪电股份为Meta MTIA提供40层PCB,占据其供应链重要地位。覆铜板龙头生益科技与国内外终端客户合作开发GPU/AI相关项目,已有产品批量供应。2. 政策支持与贸易环境优化 中国地方政府(如苏州、广东)出台政策支持AI芯片产业,间接推动PCB和覆铜板需求。美国对PCB的关税豁免政策(2025年4月生效)降低出口成本,欧盟环保法规(如POPs修订草案)则推动行业向低毒、低污染工艺升级。3. 供应链弹性与成本传导 尽管铜箔、树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覆铜板厂商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和技术溢价(如M8材料单价较传统产品高2-2.5倍)维持利润。头部企业(如东山精密、深南电路)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如泰国基地)降低地缘风险,并提升高端产品占比。 四、风险与挑战1. 技术替代风险 先进封装技术(如台积电CoWoS)可能部分替代PCB功能,但短期内PCB仍是主流。例如,HBM堆叠需配套高精度载板,而载板本质为特殊PCB,其技术门槛与高端PCB高度重叠。2. 产能过剩隐忧 若AI投资增速放缓,2026年后新增产能可能导致价格竞争。但政策调控(如中国严控低效产能)和技术壁垒(如PCIe 6.0协议要求)将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3. 原材料波动与环保成本 铜箔、玻纤布等价格受大宗商品市场影响较大,而欧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CB)的限制可能增加生产合规成本。 结论AI浪潮下,PCB与覆铜板业务的增长逻辑清晰且确定性高:技术升级驱动价值量提升、国产替代打开市场空间、政策与资本开支形成长期支撑。预计2025-2029年,全球AI相关PCB和覆铜板市场规模将保持10%-15%的复合增长率,具备高端产能、核心客户绑定和技术储备的头部企业(如生益科技、沪电股份、胜宏科技)将成为主要受益者。尽管存在技术替代和产能过剩风险,但行业整体仍处于景气上行周期,中长期增长潜力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