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债市“科技板”落地后,区域性银行加速涌入科创债市场,成为推动市场扩容的重要力量,这一现象背后蕴含政策导向、市场需求与银行自身发展等多重逻辑,同时也伴随着机遇与挑战。 一、市场参与现状自2025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科技创新债券以来,区域性银行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6月起,重庆三峡银行、青岛银行、东莞农商行等相继发行科创债,发行规模多集中在10亿元至30亿元区间,期限以5年为主,票面年利率在1.87%至1.98%之间,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行的3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约1.65%-1.66%)。截至9月23日,年内已有30余家地方性银行参与科创债发行,合计发行规模占银行类科创债总规模的比例显著提升,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共同构成市场发行主体矩阵。 二、涌入动因分析政策驱动与战略机遇:科创债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金融工具,契合国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区域性银行发行科创债可精准对接政策要求,既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又能通过服务本地科技产业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摆脱与大型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的同质化竞争。降低融资成本与稳定资金来源:科创债发行利率普遍较低,有助于区域性银行优化负债结构。相较于依赖本地存款的传统模式,发行中长期科创债能稳定资金成本,同时票面利率更高的特性可吸引特定投资者,提升资金募集效率。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通过发行科创债,区域性银行可强化“服务科创”的特色定位,增强在本地科技企业及投资者中的品牌认知,为拓展多元化业务奠定基础。 三、市场影响积极意义:一方面,拓宽了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缓解了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注入资金活水;另一方面,推动区域性银行转型,促使其从传统信贷模式转向科技金融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潜在挑战:区域性银行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发债成本与规模受限,受品牌影响力不足影响,其发行利率高于大型银行,单只债券规模也较小;二是风控难度较大,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波动”的特性与传统风控体系不匹配,需建立适配的信用评估模型;三是市场接受度待提升,部分长期限或浮息科创债因投资者熟悉度不足,存在募集难度。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业内预计,在政策鼓励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科创债市场将保持快速扩张,银行类科创债发行规模有望以年均30%以上的增速增长。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需从三方面突破发展瓶颈: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聚焦科技金融细分领域;二是强化风控能力,搭建适配科创企业的评估体系,探索“投贷+跟贷”联动模式;三是借力市场机制,依托科创债ETF扩容带来的流动性改善,提升债券发行与交易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