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矿供应偏紧与美联储降息的双重利好推动下,铜市正迎来基本面与金融面共振的行情,业内对后市铜价表现普遍持乐观态度。以下从核心驱动因素、价格走势预判及潜在风险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驱动因素:供需矛盾与货币环境形成共振# (一)铜矿供应紧张格局持续加剧全球铜矿供应端的约束正从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压力。从产量增量来看,2025年全球铜矿预计新增供应约40万吨,显著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主要受三大因素拖累:一是关键矿山扰动频发,印尼Grasberg矿山因事故大幅下调产量指引,2025年四季度产量近乎归零,2026年整体减产规模达26.95万吨,占全球矿端供给的1.1%;巴拿马科布雷铜矿自2023年底关停后,2025年复产难度依然较大,直接减少35万吨年产能。二是产能扩张节奏放缓,过去十年全球铜矿产量复合增速仅2.1%,2024年增速2.25%,而同期精炼铜冶炼产能进入扩张高峰期,2024年原生精炼铜产量同比增加104万吨,远超铜矿增量,导致铜精矿资源紧张格局进一步凸显。三是冶炼端传导受限,2025年长协加工费(TC)降至历史低位21.25美元/吨,现货TC一季度跌入负值区域,冶炼企业亏损扩大引发减产潮,海外炼厂因成本更高率先承压,进一步收缩精炼铜供应。# (二)美联储降息打开金融属性上涨空间2025年9月美联储开启预防性降息,单次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点阵图显示年内仍有50个基点降息空间。与衰退式降息不同,本次降息为经济防御性宽松,既避免了需求坍塌风险,又通过弱美元周期为大宗商品提供支撑。从历史规律看,铜作为兼具工业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品种,在预防性降息周期中往往表现亮眼:一方面,美元指数走弱降低了以美元计价的铜的持有成本,吸引全球资金增配;另一方面,宽松货币环境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叠加铜市基本面偏紧,推动资金加速流入铜期货市场。尽管9月降息落地后铜价因“利好兑现”出现短期回调,但中长期来看,年内后续降息预期将持续为铜价提供上行动力。# (三)需求端结构性增长形成支撑尽管传统房地产领域对铜消费仍有拖累,但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需求格局。电动汽车用铜量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光伏、风电单位装机耗铜量为传统能源的2-5倍,2025年全球新能源领域铜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消费端核心增量。国内政策层面,2025年1-7月中国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2.49%,电源投资同比增长3.37%,基建领域的稳定投入进一步对冲了消费端的下行压力。从库存周期看,2025年上半年全球铜库存虽有累积,但主要集中于美国市场,非美地区供应紧张格局未改,现货溢价博弈加剧,为铜价上涨提供了现实支撑。 二、价格走势预判:四季度震荡上行,2026年有望突破历史新高机构对铜价后市表现给出明确看涨预期。短期来看,2025年四季度LME铜价预计运行于9800-11000美元/吨区间,SHFE铜价区间为80000-84000元/吨。这一阶段的核心矛盾在于“矿紧VS精铜过剩”格局的打破:随着Grasberg矿山减产等供应冲击发酵,精铜产量将因原料不足被迫降速,此前积累的库存将逐步去化,推动铜价向基本面合理估值回归。中长期来看,2026年铜市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根据CRU预测,受Grasberg矿山复产进度滞后等因素影响,2026年全球铜精矿短缺规模将扩大至近3年峰值,精铜供需也将由小幅过剩转为短缺。在此背景下,铜价有望突破历史新高,LME铜价上看11500-12000美元/吨,沪铜目标区间为88000-90000元/吨。 三、潜在风险提示尽管后市乐观,但仍需警惕三大风险点:一是房地产竣工数据超预期下行,可能进一步拖累传统用铜需求;二是美国通胀反弹导致美联储降息节奏延迟或暂停,削弱金融属性对铜价的支撑;三是铜矿事故频发或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虽短期加剧供应紧张,但长期可能刺激矿山加速扩产,改变供需预期。综合来看,铜矿供应偏紧与美联储降息形成的“戴维斯双击”效应,将成为未来1-2年铜价上涨的核心逻辑,新能源需求增长则为行情提供了长期确定性,铜市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