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下是详细阐述:
含义
有效市场
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在有效市场中,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例如,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上,众多的农民和消费者参与其中。当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升,这会促使农民增加种植这种农产品,从而实现资源(土地、劳动力、种子等投入要素)向该农产品生产领域的有效配置;反之,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农民减少种植,资源也相应地流出该领域。
有为政府
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的干预,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例如,政府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了物流条件,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这是政府在市场机制之外,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体现。
统筹二者关系的必要性
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灯塔等。市场机制难以促使私人企业大量提供公共物品,因为企业无法有效排除未付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使用,从而难以通过收费来获取足够的回报。这就需要有为政府介入,通过财政支出等方式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问题: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无法达到最优资源配置。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害,这是负外部性。受污染影响的居民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要求企业减少污染,企业也不会主动承担污染的全部成本。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制定环保标准等有为措施来纠正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例如,在二手车市场,卖家比买家更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即质量较差的二手车充斥市场,而质量较好的二手车难以售出。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市场信息披露等方式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政府干预可能存在失灵
决策失误:政府的决策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利益集团的影响等因素而出现失误。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盲目跟风投资一些热门产业项目,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寻租行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权力可能会引发寻租行为。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政府的特殊许可、补贴或优惠政策,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向政府官员行贿或游说。这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还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明确职能范围:政府应主要负责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维护市场秩序(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监管市场行为等)、调节宏观经济(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等职能。而市场则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包括生产要素的配置、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微观经济活动。
避免过度干预:政府要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除非是在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况下。例如,政府不应规定企业生产何种产品、采用何种技术工艺等,而是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利益自主决策。
强化政府的有效作为
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例如,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制定反垄断法,防止企业垄断市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政府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秩序。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政府监管部门要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对于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推进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例如,在一些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等),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提高行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完善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例如,在能源领域,逐步推进市场化定价改革,让能源价格在市场供求的基础上形成,从而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方式和范围,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