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从以下多方面着手:
基础制度规则方面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侵权成本。例如,加大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有助于激发企业和创新者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创新成果被轻易剽窃而得不到足够补偿。
健全产权交易规则,推动各类产权的规范有序流转。无论是国有产权、集体产权还是私有产权,在交易过程中都要有明确、公平、透明的规则,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制定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动态调整。清单之外不得另设门槛和隐性限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各类市场。例如,不能对民营企业进入某些行业设置额外的、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大幅精简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减少企业开办过程中的繁琐手续,提高市场准入效率,让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开展经营活动。
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
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对市场上的垄断行为,如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等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像商业诋毁、虚假宣传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对各类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无论是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还是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都要经过公平竞争审查,防止出现排除、限制竞争的情况。
市场设施建设方面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建设现代流通网络
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和专业物流中心。例如,在交通枢纽城市建立大型物流园区,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功能,提高物流效率。
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促进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末端配送有机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比如铁路、公路、航空货运的有效联运,降低物流成本。
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
统一市场设施建设标准,如统一仓储设施的建设标准、计量标准等。这有助于提高市场设施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避免因标准不一致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打破地方市场之间的行政壁垒。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在交通、市场监管等方面协同合作,促进区域内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土地要素方面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有助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等创新方式,满足不同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
劳动力要素方面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这有利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资本要素方面
完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例如,通过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等制度,让更多有潜力的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资本要素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
商品和服务市场方面
健全商品质量体系
建立健全商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涵盖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
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完善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质量监管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等方式查询产品的生产信息、质量检测信息等。
完善服务市场体系
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打破服务业领域的垄断和限制。比如在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逐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监管执法方面
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
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框架,整合监管资源,减少多头监管和重复监管。例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整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监管。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监管,如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制定适合其特点的监管规则,在促进创新发展的同时防范风险。
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
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提高执法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市场监管领域,整合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力量,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
加强跨区域执法协作,建立区域间的执法联动机制。例如,京津冀地区建立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共同打击跨区域的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
区域和国内外市场方面
推动区域市场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建立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如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市场规则对接等方面取得进展。
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特色市场。例如,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市场、旅游市场等。
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促进
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在规则、标准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例如,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断调整国内贸易规则以符合国际规则要求。
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在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吸引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实现互利共赢。
|
|